债券
-
东京一家基金公司首次买入中国国债
【东京一家基金公司首次买入中国国债】中国国债在通货紧缩推动下表现优异,吸引东京的一位投资者首次涉足该市场。总部位于东京的Asset Management One Co.的基金经理Hikaru Tanaka当地时间2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该公司负责管理海外政府债券投资的一个团队从10月份开始购买中国债券。
-
国债期货跌幅扩大 30年期主力合约跌0.80%
国债期货跌幅扩大,30年期主力合约跌0.80%,10年期主力合约跌0.26%,5年期主力合约跌0.134%,2年期主力合约跌0.03%。
-
美联储理事库格勒:关税可能带来物价上行压力
美联储理事库格勒表示,关税可能带来物价上行压力,但程度多大不太清楚。
-
广东: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、发行信用类债券
【广东: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、发行信用类债券】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《广东省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,其中提出,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、发行信用类债券,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。
-
亚投行首创发行港元公开债券
【亚投行首创发行港元公开债券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(亚投行,AAA/Aaa/AAA)于2月19日完成了其首笔港元(HKD)公开发行基准债券的定价,此次交易也标志着国际发行人首次以公开形式发行债券,并将通过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(CMU)进行本地结算。该3年期可持续发展债券年利率为3.847%,募集资金达40亿港元。
-
央行今日进行12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
央行今日进行12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为1.50%,与此前持平。
-
“美联储传声筒”:美联储官员考虑放缓或暂停缩表
【“美联储传声筒”:美联储官员考虑放缓或暂停缩表】“美联储传声筒”Nick Timiraos表示,美联储1月会议纪要显示,官员们在上月会议上讨论了是否放缓或暂停其近6.8万亿美元资产组合的缩减,他们在未来几个月中面临着提高联邦债务上限所带来的复杂问题。与债务上限有关的动态可能会导致美联储负债的大幅波动。
-
摩根大通美国国债客户调查:中性占比升至年内最高
【摩根大通美国国债客户调查:中性占比升至年内最高】摩根大通的美国国债客户调查显示,截至2月18日当周,空头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,多头下降2个百分点,而中性上升8个百分点。对所有客户的调查显示,中性占比升至12月16日以来最高。
-
1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8726亿元
【1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8726亿元】债券通公司发布1月运行报告显示,1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8726亿元人民币,月度日均成交459亿元人民币。
-
加码中国资产!IIF:1月逾百亿美元外资净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
【加码中国资产!IIF:1月逾百亿美元外资净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】国际金融协会(IIF)周二发布的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,1月外国投资者积极布局中国资产,中国股票和债券吸纳的外资净流入总和超过了100亿美元,这也是自去年8月以来,外资首度同时加码中国股票和债券。
-
时隔6个月!美元债发行再次启动 这家房企官宣
【时隔6个月!美元债发行再次启动 这家房企官宣】2月18日,绿城中国公告称,拟额外发行一笔将于2028年到期的8.45%的美元优先票据,该新票据将和将于2025年2月24日发行的2028年到期的3.5亿美元8.45%的优先票据构成同一系列票据。
-
财政部今天将在香港发行2025年首期人民币国债
【财政部今天将在香港发行2025年首期人民币国债】财政部今天(2月19日)将在香港发行2025年第一期人民币国债,发行规模为125亿元。此前,财政部已经在香港发行共计3660亿元人民币国债,持续完善香港人民币国债常态化发行机制,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
-
央行: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.14万亿元
【央行: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.14万亿元】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1月份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报显示,截至2025年1月末,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.14万亿元,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.6%。
-
债市接连调整!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再现?
【债市接连调整!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再现?】对于近期债市接连大跌原因,市场分析人士指出,开年来流动性不松反紧,是抑制债市向好的主要因素。1月社融、信贷规模高增,对债市或形成利空。此外,年初以来科技板块“赚钱效应”突出,大盘股指对债市的“跷跷板”影响加大。
-
澳洲联储主席布洛克:利率决策并不意味着未来会有进一步的降息
澳洲联储主席布洛克表示,利率决策并不意味着未来会有进一步的降息。
-
美联储独立性面临重大考验 美联储官员最新发声
【美联储独立性面临重大考验】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、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·哈塞特在最新的采访中透露,他将定期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共进午餐并讨论美国经济形势,为美国总统特朗普传达意见提供渠道。这一段采访内容发布后,立即引发了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。